5年城市数据,为什么垃圾与GDP一起增长?
发布时间:
2019-02-21

分享:

5年城市数据,为什么垃圾与GDP一起增长?


有人说,垃圾分类'逼疯'了上海(楼盘)人。 事实上,随着另外45个重点城市陆续出台政策,垃圾分类将从'上海卷'扩展到'全国卷'。


不禁会问,分类工作由点到面,为什么从这些城市下手? 到2020年底,如果不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将会怎样? 要解答这些问题,可以从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全国大、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》(下称《防治年报》)中寻找答案。


从2014年到2018年,《防治年报》已连续发布了5年,记录了全国200多个城市从2013年到2017年固体废物的情况(城市生活垃圾是四类固体废物之一)。 在梳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,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个现象——城市越发达越光鲜,垃圾也越多。


01

填埋与焚烧

我们为什么急着垃圾分类?

《防治年报》展现了我国大、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的过程。

5年城市数据,为什么垃圾与GDP一起增长?

注:《防治年报》中每年向社会发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的大、中城市数量并不完全一致。 2013年263个;2014年244个;2015年246个;2016年214个;2017年202个。 制图:城市进化论


就全国而言,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究竟产生了多少垃圾,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。 不过,从《防治年报》来看,五年时间,公布数据的城市数量在减少,但公布出来的垃圾产量增加了25%。


'每人每天产生约1KG的生活垃圾,一个城市每天产生万吨级的垃圾',当垃圾被扔进垃圾桶,我们想当然地认为,所有垃圾都得到了有效的处理,以为从此与这些废弃之物再无瓜葛。


然而,严酷的现实告诉所有人:并非如此。


填埋和焚烧,是全世界处理垃圾的主流方式。


每个城市边缘,都有一个叫做'垃圾填埋场'的地方,或者有很多个。 自2008年,摄影师王久良花了3年时间绕着北京(楼盘)五、六环走了一圈,锁定了400多个大大小小的垃圾填埋场,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圆点,把北京团团围住。


“垃圾圍城”不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概念,也不是北京才面臨的現實難題。國家住建部此前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,中國600多座城市,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,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超過80億噸。


因爲成本低、又能大量消納生活垃圾,填埋處理的方式在國内被廣泛應用。


然而,無論是日處理生活垃圾約9000噸左右的廣州(樓盤)興豐垃圾填埋場,還是日處理能力10000噸級的西安(樓盤)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,今明兩年都将達到填滿封場的飽和狀态。同樣來自住建部的數據: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沒有合适場所堆放垃圾。


焚燒被認爲是解決“垃圾圍城”的一道曙光。“完全符合排放标準的幹幹淨淨的焚燒,在垃圾安全和減量化方面是最徹底的。”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爲,“垃圾焚燒是解決垃圾圍城的骨幹力量”。


但就各地情況而言,“幹幹淨淨”很難普遍做到,垃圾焚燒和中國其他環保領域一樣,同樣存在類似問題。


譬如焚燒廠的滲濾液處理占比很高,濕垃圾不但影響發電效率也給尾氣處理帶來壓力;譬如垃圾含有某些金屬,焚燒具有很高的毒性,産生二次環境危害;譬如應該進入碳的生态循環的濕垃圾也被一把火燒掉,土地不停地向人類供應碳産品,而碳卻并不能循環回土裏,而是變成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……


垃圾太多,無處可埋,也侵蝕着我們生存的空間;垃圾太雜,焚燒有害,也并不符合綠色循環的理念。


開辟新的填埋場,建造更大的焚燒爐,都不是城市突圍垃圾困局的思路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垃圾分類呼之欲出。


奔着“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”的目标而去,從保障城市安全的基本要求升級到更生态的方向,在源頭分類、資源回收、垃圾減量之後,再進行焚燒或填埋——是這次遍及全國的“全民垃圾分類運動”希望勾勒的藍圖。


02

深圳與重慶

爲什麽垃圾與GDP一起增長?

前面說了,城市越發達越光鮮,垃圾也越多。


在梳理《防治年報》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,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産生量最大的十座城市裏,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均在其列,剩下的名額也主要被副省級城市占據。


從2013年至2017年,北京、上海一直穩居城市生活垃圾産生量數一數二的位置。這五年,兩座城市的常住人口數量變化不大的前提下,北京GDP增長了43.59%,垃圾産生量增加了34.26%;上海GDP增長了39.49%,垃圾産生量增加了22.21%。

5年城市数据,为什么垃圾与GDP一起增长?

2013-2017年生活垃圾生産量排名前十的城市 制圖:城市進化論


以全國31個省(區、市)爲觀察範本,北京2017年的生活垃圾産量超過了25個省級行政單位——更具象來說,如果用載重5噸的大卡車來裝這900萬噸垃圾,兩輛一排,可以從雲南西雙版納排到哈爾濱(樓盤)。


進一步的,城叔進行了簡單的數據處理,希望解答大城市垃圾産量更大的原因。

城市生活垃圾産生量÷常住人口÷365天=每人每天産生的垃圾量,人均GDP÷365天=每人每天産生的GDP。将這兩項數據對比發現:每人每天産生的GDP越多,産生的生活垃圾也越多。其中,深圳(樓盤)和重慶(樓盤)的表現最具代表性。

5年城市数据,为什么垃圾与GDP一起增长?

以2013年爲例,每一天,每個深圳人能夠産生374元的“價值”,屬前十座城市的最高值,也能制造1.34千克的垃圾,也是最高值;每個重慶人雖然隻産生117元的“價值”,是最低值,但也隻制造0.42千克的垃圾,同樣是最低值。無論是“價值”還是“垃圾”,相比深圳,重慶都隻産生了約30%的體量。


從人均創造能力來看,城市的生活垃圾制造水平與經濟、社會發展水平高度相關,越發達的城市垃圾壓力自然也越大。


對此,薛濤分析,有兩方面的因素疊加導緻了這一現象。


一方面,越是發達的城市,垃圾制造量越多。“比如工作節奏緊張的一線城市,不但消費水平高,還越依賴快餐外賣。這全都是混合垃圾,社會發展節奏的變化,帶來了大量的垃圾增量。”薛濤說。


另一方面,則是少有人注意的廢品回收體系。随着經濟水平的提高,發達城市的居民更少參與拾荒匠等組成的廢品回收體系,這樣一來,被濕垃圾污染的垃圾混合影響了可回收物的清揀;而随着處理體量的增加,一些低價值的可回收物也被放棄,直接進入末端垃圾處理環節。薛濤解釋,“垃圾中循環因素的減少,也帶來了垃圾的增量。”


城市越來越發達,垃圾越來越多,分類越來越急迫。


梳理目前公布的信息,我們發現其實每座城市的分類标準不盡相同。

上海:幹垃圾、濕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

北京:廚餘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其它垃圾、可回收物

深圳:玻金塑紙、其他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廢舊家具、廢舊織物、年花年桔、果蔬垃圾、綠化垃圾、餐廚垃圾

成都:可回收物、餐廚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


但不管标準如何變,廚餘垃圾/餐廚垃圾/濕垃圾都有了單獨的垃圾桶。


在薛涛看来,从投放端就进行干湿分类,一来可以不让湿垃圾污染干垃圾,增加干垃圾的循环指数;二来对湿垃圾的额外处理,可以产生额外的生态价值——沼渣的循环利用,实现一部分碳归于土地的生态循环。


推动干、湿垃圾的分离,正是这波城市垃圾分类的重要价值之一。 毕竟可回收的回收了,有害的无害化处理了,湿垃圾进入生态循环了,剩下的干垃圾,无论是焚烧还是填埋,带给城市的压力都小了许多。


文章链接:http://www.sohu.com/a/326069929_123246?scm=1002.44003c.fe014a017c.PC_ARTICLE_REC&spm=smpc.content.fd-d.2.1562915112981jXdYvgM&_f=index_pagerecom_2



相关推荐 Related recommendations